【编者按】: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殷切嘱托要“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漳平市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漳平市少数民族村十年发展的缩影,诠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翻阅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为亲历者和“阅卷人”,将继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
十八大以来,漳平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倾斜支持民族村,使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民族教育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成效显著,民族村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不掉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有效落实。
视角一:注重民生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群众的眼睛和话语是了解政策好坏的基础。漳平市少数民族村十年来变化显著,10个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有“少数民族村落”山羊村、“国家级传统村落”香寮村、“茶乡飘茶香”的中村村等。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同时,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唤醒少数民族乡村新活力。长久以来,漳平市少数民族村因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民族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现今,少数民族村一方面搭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特快列车,另一方面加强“美丽乡村”“特色村寨”“生态文旅”建设,以不可挡的势头向好发展,将“净绿亮美”描绘为少数民族村的“新底色”。它们“村村通”的道路平坦而开阔;它们不再环境卫生脏乱差,变得更加美丽;它们往来物资更加丰富,群众的荷包也越发鼓了。
生产生活条件大提升。十年来,争取上级补助、部门支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省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会、宗教活动场所、企业)助力民族村基础设施、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物资支持作用,改善民族村“硬件”“软件”设施,“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截至2021年底,10个民族村均已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通广播电视工程、通电话工程、通电工程,全部完成村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188.5公里),10个民族村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参保8425人、养老保险5035人。
民族村精准脱贫见实效。围绕促进少数民族又好又快发展,紧盯精准扶贫目标,拿出靠实举措,强化党建引领,聚力脱贫攻坚。全市10个少数民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41人,其中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85人(畲族73人,汉族12人)。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危房修缮1户4人、少数民族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16户72人)、危房修缮(1户4人)、小额贴息贷款(10户38万元)、教育资助等政策,全部实现脱贫。
视角二:聚焦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地打造民族乡村振兴样板。做好少数民族创新创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等工作,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能力”素养。
技能培训致富有路。漳平多年来举办和承办多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少数民族现代茶产业培训班,包括水仙茶种植管理、加工和营销培训班等),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村村民掌握现代茶叶先进加工制作技术,丰富病虫害防治及其农药规范使用等专业知识。组织漳平市少数民族村主干参加福建省民族乡村群众创新创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增强创新创业引领能力及项目策划能力。近十年,漳平市畲族群众积极参加福建省民族宗教厅举办的少数民族制茶能手和名优茶大赛,多次获得少数民族名优茶大赛奖。
挂钩帮扶机制有效。统筹谋划全市民族村发展,在打基础、促发展方面重点做了“夯实发展基础”“培育特色产业”“落实优惠政策”“摸清帮扶底细”等工作,帮助少数民族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12年以来,漳平市10个少数民族村获得龙岩市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民协委成员单位挂钩扶持,为民族村发展提供了项目和资金支持。2020年,漳平市委领导和市直部门挂钩帮扶10个民族村,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全市20个市直单位帮扶10个民族村,先后投入或协调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资金的有效投入,加快了民族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特色产业“造血”增强。以产业振兴拉动乡村振兴,引导民族村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加大产业扶持及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促发展,通过“村+企”、“村+企+会”发展模式,促进民族村多方共建;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主线,引导民族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勤劳致富带头人、示范户,大力宣传推介民族村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10个民族村形成以茶业、竹业、烤烟、油茶、丰产林为主的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动能”。
视角三:提升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发展蓝图
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成效显著。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漳平市结合实际,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主题活动贯穿始终,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常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使“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先后获得“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村村)、“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漳平市桂林中心校)、“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原龙门村党支部书记兰子辉)、“全省民族与宗教系统先进集体”(漳平市民族宗教局)等。
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施有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为主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保护改造古民居、改善美化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保护传承畲族文化”的显著成效。香寮村和桂林街道山羊村分别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逐步提升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水平。
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组织收集民间畲歌、畲族习俗、谚语等资料。编印105册《闽西畲族民歌集》,组织畲民宣传练唱,如组织山羊村畲族民歌队代表参加福建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山哈杯”民歌赛,荣获原生态民歌组二等奖、参加福建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表演获演出奖“三等奖”。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本村族人在交往和传统活动中使用畲语,在节日里穿戴畲族服饰、唱畲家民歌,传承畲族文化。支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开设畲语畲歌课程,让畲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交融。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开展畲族祭祀、畲族婚礼(哭嫁)、畲族“三月三”等畲族传统民俗表演和畲族风情图片展览、摄影展、书画笔会、畲族美食节等活动。连续举办三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充分展现了畲歌传承的良好效果,进一步传承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漳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