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27日,爱与慈悲——第二届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会议由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主办,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协办,来自海内外的20位宗教学者发表了论文。
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讨会,此会的一个特殊要求是论文发表者不仅要是学者,还要是某一宗教的信仰者。论文发表者要具有一定的宗教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认识,力求避免无根游谈。基于这一要求,笔者结识了许多有宗教信仰的学者。
会议发言与讨论大致分3层逻辑。首先是基督教学者、佛教学者分别阐述对爱与慈悲的看法,如基督教学者认为“爱是基督教思想的总纲”,佛教学者指出慈悲是佛教思想的一个基石,爱与慈悲两个概念都内涵诸多层次,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第二层,基督教学者与佛教学者相互请教,力求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概念,如基督教学者请教佛教学者,“爱”在基督教中是极其正面的概念,核心是“圣爱”,佛教如何看待爱?佛教学者的基本回答是,爱在佛教中更多指的是“贪爱”、“欲爱”,是负面概念,有“绝欲去爱”之说,佛教中最接近基督教“爱”的词是“慈悲”,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乐、拔苦。第三层,学者们依据自身的宗教立场,质询对方的思维逻辑,如佛教学者问:如果上帝是大爱,为什么《圣经·旧约》里有那样多的惩罚与杀戮?基督教学者回答,《圣经》的有些说法是象征,并非事实;佛教学者继续提问:《圣经》中哪些内容是象征,哪些是事实,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又如,基督教学者问:基督教的爱来自上帝,因此具有超验性,佛教的慈悲来源于什么,如何确保其超验性,人自身如何能超越自己?
这样的讨论增强了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互认知。一般说来,学者们大多对自己信仰和研究的宗教有较多的了解,对于其他的宗教则知之不多,有很多误解。通过倾听与交流,学者们扩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不同宗教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同宗教间的率直对话激发了学者们对自身宗教思想更深入的思考,平时一些不言而喻的道理,经过教外学者的质询后,发现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说清。如佛教学者问:如何理解上帝“拣选”了犹太人,有拣选的上帝还是平等与博爱的吗?基督教学者争先恐后地回应,有人说这与希伯来文的语汇有关,有人说这关系到犹太教的民族性,有人说上帝的拣选有时间的先后,有人说根本原因是上帝拣选了亚伯拉罕,如是等等,不一而足。有基督教学者问:既然不杀生,那么吃素、喝水时不也伤害了生命?有佛教学者解释,“生”一般指有情感、意识的生命,不包括植物、矿物,但也有佛教学者反对这样的看法,认为吃素也会犯罪,因而也要少吃,以最大限度减少罪业。
就宗教版图而言,佛教与基督教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宗教,均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开展相关的思想对话意义重大。
该系列的佛耶学术研讨会肇始于2009年,第一届研讨会的主题为基督教的罪与佛教的苦,今次的主题为基督教的爱与佛教的慈悲。主办者决定将会议发展为年会,今后的主题备选为“解脱与拯救”、“创造与缘起”、“涅槃与永生”、“佛与上帝”、“僧团与团契”、“教会与寺院”,等等。笔者认为,这一对话兼具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