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头版刊发:福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不断构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时间:2024-09-13 08:40

  9月10日出版的《中国民族报》头版刊发《福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将原文刊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福建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持续探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地相近、人相亲,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为增进共同性,凝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福建省举办形式多样的两岸交流活动,推动两岸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今年3月,福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活动期间,福州市依托两岸数字经济电商产业园,建立两岸民族产业融合发展交流中心,推动台湾青年和企业签约入驻,以产业、人才融合共生促进两岸各族群众交流更加热络。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期间,漳州市创新打造“福籽同心爱中华”主题文化广场,运用主题文化墙、民族文化展示长廊和“福籽同心”图书角等持续丰富宣传载体,以搭建“云平台”方式深化闽疆两地青少年交流互动;龙岩市突出“共同家园、共同富裕、共同进步”主题,通过举办特色文艺表演、特色产品展销及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等方式深入推进“六进”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

  自2022年起,福建将每年3月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以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络、进培训、进法规为抓手,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福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遍地开花,依托理论研究、活动交流、文化展示等优势,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城市里、山水间、校园内画下一个又一个“同心圆”。

  坐落于泉州东北部的泉港区,拥有终年不淤不冻的良港,是福建乃至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区,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2023年3月19日,华侨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在泉州市泉港区揭牌成立。基地内设泉港发展演示区、名人文化区、对台文化交流展示区、民族文化展示区等10个分区。基地成立当日,60余名来自华侨大学的新疆、西藏籍等各族学生组成的交流团来泉港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学习交流活动。

  “这个基地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进校园的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通过校地共建、实践探索、整合资源,基地积极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大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增强共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泉港区委统战部(民宗局)干部方玲玲说。

  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大力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暑假期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朱熹园内人头攒动。走进仁智堂展厅,小学生们正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趁着假期,让孩子近距离感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家长李志远说。

  游览武夷书院、“打卡”半亩方塘、观赏传统戏曲……南平市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能够传承发展至今,离不开其突出的包容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福建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以动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对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推进各民族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宁德市有畲族人口20.52万人,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畲、汉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宁德市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以及非遗数字化建设。

  2023年,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组织摄制了系列纪录片,结合闽东地域文化特色,记录了花斗笠、乌米饭、提线木偶、畲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闽东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品格以及非遗事业蓬勃向上的发展面貌。

  吴立强曾是一名教师,他在20多岁时偶然发现了畲族乌饭这种美食。当时乌饭只是畲族的一种特色食物,吴立强与好友陈石富反复研究乌饭的制作技艺,并结合季节、温度等因素,总结出了一套精益求精的乌饭制作诀窍。研究成功后,他们便走街串巷推广乌饭。吴立强说:“畲族乌饭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只停留在我们这一代,那就太可惜了。”

  2005年,畲族乌饭荣获“福建省金牌老字号”荣誉称号;2011年,畲族乌饭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7年,畲族乌饭作为饮食类非遗入选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非遗大展,从村寨走向了世界。

  雷美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歌声曾随神舟七号飞船飞上太空,巡游宇宙。她和徒弟雷清梅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将畲族民歌的独特韵味展现给全国的观众。如今,在她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后辈加入到传唱的行列,给古老的民族艺术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积极发挥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中华大地上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未来的种子,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不仅能够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还能赋予乡村建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

  在保护的基础上,福建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已出版267册;《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推出首批140册;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福”文化论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莆仙戏《踏伞行》等一批作品荣获“文华大奖”“飞天奖”“曹禺剧本奖”等奖项,《山海情》《古田军号》等影视作品广受好评……一系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展现出八闽文化的历史纵深感、文化厚重感和鲜活时代感。

  与此同时,福建各地特色村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形式、新载体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青水畲族乡坐落于闽西山林间,是永安市唯一的民族乡,森林覆盖率达86%,被称为“避暑天堂、天然氧吧”。近年来,青水乡依托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畲乡生态经济片区综合一体化产业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畲寨闽台森林康养基地项目等有序实施,积极研发完善虚拟旅行、VR赏景、网络看展等文旅产品,打造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推进集沧海红色文化、丰田村观鸟基地、三溪村和龙头村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引导中,在“美美与共”的文化传承保护中,在开拓创新的共同奋斗中,福建省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推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