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福建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经济统计材料
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时间:2008-12-17 21:50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省民族乡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通过沿海与山区开展结对帮扶,采取挂钩扶持、项目安排等有力措施,民族乡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一、福建民族乡村分布特征和基本情况
1.分布特征。我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是华东六省一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回族、土家族、苗族和壮族人口超过万人,其中畲族人口最多,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达64.3%。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带的山区、半山区、尤以福安、霞浦、蕉城、福鼎、罗源、连江、漳浦、惠安、晋江、龙海等县(市)为最多,内陆的上杭、宁化、永安等县(市)也不少。全省有18个民族乡,527个民族村,一个省级畲族经济开发区。
2.人口现状。全省18个民族乡中共有309个村民委员会和2727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9.81万户,其中少数民族户数2.88万户,比上年增长0.1%;总人口37.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2万人,比上年增长1.0%,少数民族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由上年32.0%提高到32.3%;18个民族乡从业人员为17.80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从业人员5.52万元,下降8.6%。18个民族乡从事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25万人、3.52万人和4.02万人,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5%,二、三产业分别增长0.4%和28.8%,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57.6:19.8:22.6。
3.社区生活环境。18个民族乡中共设有汽车站7个,乡镇通公路里程达1116.1公里,建有供水站13个,垃圾处理站8个,有银行、信用社21所,乡文化站18个,集贸市场23个。18个民族乡的309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通电、通邮,其中通电话的村有307个,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视、通有线广播的村分别为287个、230个、276个和198个,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视、通有线广播的村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92.9%、74.4%、89.3%和64.1%。
4.地理条件。我省民族乡村大多地处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畅的边远山区,全省527个民族村中,与最近县城通车距离在11公里以上的村达439个,占83.5%;5公里以内的村只有46个,占8.7%。虽然全省527个民族村大部已通公路,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很多通公路只是简易的机耕路或林业公路,存在“三通三不通”(即晴通雨不通、三轮车通大车不通、行政村通自然村不通)的问题。
5.自然资源。18个民族乡行政区域面积达2036平方公里,占全省乡镇区划面积的1.8%,其中面积最大的永安青水乡达270平方公里,最小的惠安县百崎乡仅1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9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7亩;但山林资源较为丰富,共有173.03万亩有林地面积,人均占有林地面积达4.6亩。
二、民族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省民族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开展结对帮扶,采取挂钩帮扶、项目安排等有力措施,与发展较快的发达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1.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发展速度仍较缓慢。18个民族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40亿元,比上年增长4.0%(末扣除物价指数,下同),与全省5.6的增长速度相比低1.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6.12亿元,增长2.8%;林业产值1.04亿元,增长13.3%;牧业产值2.31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2.93亿元,增长11.9%。全年18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1.2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出售产品收入47.32亿元,增长7.7%。
2.农民收入平稳增长,但仍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311元,比上年增长4.3%(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与全省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的速度相比低1.2个百分点,收入水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8.7%。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均纯收入3076元,比上年增长3.1%。在527个民族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2867元,增长4.3%。据调查,全省527个民族村有95%以上的少数民族村群众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359个民族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小康标准,占民族村数的68.3%。民族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村有28个,比上年增加3个;有70个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人均纯收入3734元的平均水平,占全省民族村的13.3%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有364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平均水平,占全省民族村的69.2%。
3.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林牧渔业结构继续调整。我省民族乡村和全省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克服了“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粮食生产因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减产幅度较大。全年18个民族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1.88万亩,比上年2.72年万亩,下降6.1%;林地面积173.03万亩,增加26.88万亩,增长12.8%;果园面积13.20万亩,减少0.77万亩,下降5.5%;茶园面积6.86万亩,与上年持平。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13.15万吨,比上年.减少1.70万吨,下降11.4%;茶叶0.37万吨,增长5.0%;水果5.82万吨,减少0.32万吨,下降5.2%;水产品产量3.21万吨,比上年增加0.41万吨,增长14.8%;年末肉猪存栏头数14.27万头,减少0.06万头,下降0.4%;牛存栏头数1.81万头,减少0.06万头,下降3.3%;羊存栏头数2.94万头,增加0.48万头,增长19.6%;家禽存栏头数125.60万头,增加0.43万头,增长0.3%。
从人均占有水平看,除肉类和水产品外,粮食等其他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民族乡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6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3.6%;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35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8%;人均占有茶园面积0.18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渔业养殖面积0.07亩,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3.2%。从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看,除肉类和水产品分别比全省低6.3%和47.9%外,粮食、茶叶、水果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50.6公斤、9.8公斤和155.1公斤,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6.2公斤、5.4公斤和28.5公斤。
农林牧渔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2%,下降到49.3%,下降了1.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8.4%,上升0.5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18.6%,上升0.3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占22.5%,上升1.1个百分点;农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由上年的51.2:48.8,调整为49.3:50.7。
4.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劳动生产率提高。全省18个民族乡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大中型拖拉机242台,增长3.0%;小型拖拉机1573台,增长2.0%;农村用电量达9677.40万千瓦小时,增长11.2%;化肥施用量(实物量)5.53万吨,增长0.1%;有效灌溉面积18.71万亩,增长7.4%。全年劳动力人均创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02元,比上年增长11.3%;亩均耕地产出率2113元,比上年增长2.6%。
5.乡、村企业进一步发展,效益提高。全省18个民族乡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194家,人业人员达4.82万人,占民族乡全部从业人员的27.1%,乡镇企业营业收入总额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省527个民族村到2003年共兴办村及村以下企业7154个,其中当年新办75个,平均每个村兴办企业13.6个;企业从业人员达12.08万人,占当年全省民族村劳动力总数的39.9%,乡村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之中和增加收入来源。全年527个民族村共创造产值81.64亿元,比上年增长9.09亿元,增长12.5%,劳均创产值6.76万元,共创利润5.04亿元,比上年增长5.6%,产值利润率达6.2%;上缴税金2.81亿元,增长17.3%产值税率为3.4%。
6.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18个民族乡共有在校大专学生数(含大专)1805人,比上年增加41人,增长2.3%;在校中专学生1743人,比上年减少69人,下降3.8%;每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拥有在校中学生数531人,比上年增加3人。18个民族乡有中学校数21所,中学教师数1252人,平均每个乡都有1所中学;全部在校中学生达19915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数6704人,占中学生总数33.7%。为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各地对小学学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2003年少数民族地区共有完小学校186所,其中民族完小学校63所,占民族乡小学总数的33.9%。到2003年末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有完小教师数2147人,平均每所小学达到12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2115人,占教师总数98.5%,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在校完小学生数3220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数10136人。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升学率分别达到99.9%、99.8%、99.8%和99.0%,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7、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18个民族乡有17个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机构,这17个乡每个都有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卫生技术人员及医疗设备配备比较完善的乡级医院,17个民族乡医院总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共有病床数252张,比上年增长8.6%;配备卫生技术人员351人,平均每个乡级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1人。全省527个民族村共有医疗站(室)616个,比上年增长4个,卫生技术人员813人,平均每个村有1.5个卫生技术人员,有87.8%的村建立了独立卫生医疗机构,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4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有13个民族乡建立了敬老院或福利院,18个民族乡共建有幼儿园、托儿所92所。
8.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多年来,交通通讯的落后一直是制约民族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全省18个民族乡又有3个村新通了公路,全部公路里程达1116公里,比上年增长9.4%,民族乡村的公路密度为0.55公里/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了10.0%;有5个村新通了电话,新增电话用户3877户,电话通村率由上年的97.7%上升到99.4%,每百户电话拥有量达54.3部,比上年增长11.7%。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