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初心,爱我中华”福建宗教爱国故事之四十|寿宁南山顶龙岩寺: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发布时间: 2021-10-12 08:34 信息来源: 福建民族宗教公众号

  编者按:福建省宗教界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涌现出许多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事迹。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以“砥砺初心,爱我中华”为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了福建宗教爱国故事,并组织以德化白瓷为载体,艺术展现了这些故事情节。今天,为您带来第四十篇:《寿宁南山顶龙岩寺: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寿宁南山顶龙岩寺: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龙岩寺,俗称南山顶庵,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该寺位于寿宁县南阳镇赤陵洋村南山风景区的南山顶之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龙岩寺成为开展革命斗争的理想之地,成为寿宁革命武装的活动据点,并见证过闽东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寿宁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大革命失败后,党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8年,根据福建省委的决议,党的工作向闽东地区发展。1931年4月,中共福州市委派巡视员邓子恢到闽东地区巡视工作,指导县委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斗争。1932年6月,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到闽东指导工作,决定在各地组织游击队,用革命的武装支持“五抗”斗争,建立苏维埃红色区域。革命烈火点燃后,各地地主阶级十分恐慌,组织“大刀会”对抗革命。为了解除大刀会对革命的威胁,闽东党组织发展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自卫武装组织——红带会。1932年底,第一支红带会在寿宁大安成立,继而扩展到整个闽东,成为闽东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龙岩寺便是“红带会”的活动据点之一。

  1933年春,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侵扰,各地频发饥荒。寿宁更是在此时发生水患,山洪泛滥,田园尽毁。地主豪绅趁机哄抬粮价,反动当局征收苛捐杂税,寿宁同闽东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严重的春荒,民众忍饥挨饿,十分困顿。针对这一情况,福州中心市委号召闽东各县发动“春荒斗争”, 把“五抗”变为打土豪分粮食。根据这一布置, 中共寿宁特支在南山顶龙岩寺召开特支第二次会议, 在曾志、叶秀藩、范式人等同志的指挥下,以寿宁东、西两区和上南区为工作中心, 将春荒分粮斗争和镇反运动结合起来,提出“打土豪、筹款”口号,农民群众在赤色农会和“红带会”的支持下,组织了分粮队,胜利地完成了斗争。

  然而,由于当时寿宁并没有成立游击队,武装力量不足,很快便遭到了反对势力的镇压,斗争形势起伏不定。严酷的斗争现实,使特支领导范铁民等人认识到,寿宁需要建立一个革命政权,有计划、有组织领导各村镇的农民运动。“如果不推翻国民党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人民政权,任何斗争的胜利,都得不到保障。”“革命的斗争只有在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才会彻底,革命才有指望成功。”

  1933年5月初,范式人被国民党逮捕并送福州入狱,叶少琴、叶允罗、魏乃妃等人也因身份暴露遭敌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叶秀蕃、叶少玉、李启威等。寿宁党的力量变得十分薄弱。有鉴于此,福安中心县委派遣曾志、赖金彪、章玉(又名庄毓麟)前往寿宁,帮助寿宁成立革命委员会。

  三人与在东区领导斗争的范铁民(又名林再生)取得联系后,立即在南山顶龙岩寺召开了东区贫农代表大会,大会开了5天, 有30多人参加。根据会议的决议,5月下旬,在寿宁县赤陵洋村南山顶的龙岩寺中,建立了闽东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寿宁县革命委员会。范铁民担任主席,章玉任副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6个部、5个区,管辖64个村革命委员会。

  党组织的建立完善,大大加强了寿宁革命的领导和组织力量。寿宁“红带会”连续发动武装暴动,打土豪,破仓分粮。寿宁的364个乡镇,也纷纷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了赤卫连、赤卫队。大量的农民加入党组织中,革命武装队伍不断壮大。

  同年10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七支队也在此地成立,队长赖金彪,成员有20余人。

  在此期间,南山龙岩寺住持释慈禅带领全寺僧人积极配合革命,不仅为革命人士提供食宿会场等后勤保障,还承担着交通员、安全员的作用。

  在赤陵洋村龙岩寺成立的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是闽东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闽东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力量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成功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成为南方八省十四块主要游击根据地之一。寿宁龙岩寺作为革命武装据点,党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决策的地点,成为为革命提供后勤支持,救治伤员的基地。

(来源:郑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