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兄弟,共证大道
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时间:2018-06-05 09:14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摘编(1)】


“虎石”石刻,相传妙应祖师用竹杖所题。


囊山慈寿禅寺妙应祖师塑像


三十九世曹山本寂禅师


 相传唐景福元年(892年)晋八高龄的妙应祖师躬领众僧挖掘,后世称为“唐井”。

据福建日报讯(记者林爱玲文/图):禅宗在初唐而兴,至晚唐五代而极盛。在禅宗的兴盛过程中,福建籍高僧群星璀璨,功不可没。百丈怀海、沩山灵祐、长庆大安、雪峰义存、龟洋无了、妙应禅师、曹山本寂等一代宗师都是福建籍僧人。就在寺院林立,高僧辈出的晚唐,莆田妙应禅师和本寂禅师横空出世,成为一代高僧大德。

妙应与本寂禅师系同胞兄弟,出身官宦之家,少年从儒,青年出家,同时应世,一为名满八闽大地的伏虎祖师,一为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之一。同胞兄弟,共证大道,堪称禅宗史上的一双奇葩。

妙应禅师 志行卓异“辟支佛”

据莆田市志记载,妙应禅师出生于唐末公元820年农历正月十五,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妙应禅师是朝廷的谥号,是公元898年以后世人对其的尊称。在那之前,妙应的法号为涅槃、辟支、圆智。人称“辟支佛”。

妙应禅师是高僧大德中的异数,他生而有异迹,灶开莲花;不受具足之戒,而能入定见慧,坐则多日不食,行则两虎相随;身着百衲之衣不披袈裟;手持竹杖或度有缘僧俗,或降魔伏虎;出口成谶,能知未来;俯仰之间,观察天地,善相地脉。既有道家风骨,又有佛家禅师风范,他几乎具备了民间普通百姓对宗教信仰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因而成为流传千年永不褪色的崇拜偶像。

妙应禅师与本寂禅师(840—901年)是同胞兄弟。两兄弟先后皈依佛门,同为佛门高僧,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莆仙佛门世代称为“黄家兄弟禅师”。他们的父母逝世之后,妙应兄弟舍祖上所遗住宅改为佛寺,并将其父母葬于寺东,号称“双燕栖梁”,墓碣书刻“五大夫黄公之墓”。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之孙王昶生,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国欢寺。

妙应禅师于大中六年(852年)创建“石室岩精舍”(又名“伏虎岩”,即今筱塘岩)。此后,妙应以兴建佛寺,弘扬佛法为己任。亲身到各地化缘重修灵云岩(在今凤凰山)和紫霄岩(在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作为自己隐居弘法之所。乾符年间(874—879年),驻锡灵云岩,创建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在今秀屿区月塘乡)兴建梵林庵。

此后,妙应祖师长期在囊山(在今涵江区江口镇)高岩下结茅单身栖隐。传说其“囊山高岩之下,趺坐不食,行则二虎随之,其居曰‘伏虎庵’”。禅师独居栖岩穴中禅修多时,情若效法本师释迦如来出家后至六年苦行,九座智广禅师看他苦修志行之卓异,称其为“古辟支佛也”,岩洞因而得名流传迄今。“辟支佛”再世于古囊福地岩栖苦修,后来又创建宝刹,古囊便擢升为名山。

中和元年(881年),妙应禅师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作为其宣讲佛法的场所,因此声名远播。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仰慕妙应道行,奏请朝廷,升院为寺,唐僖宗皇帝赐匾,遂改延福院为“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

妙应出家后,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戒具。隐居在邑内许多佛宇岩洞习禅。妙应“性通九流之门”,精研医术;又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光化元年(898年)七月二十五日妙应圆寂,终年78岁,葬于囊山西塔院。闽王奏请朝廷,昭宗赐谥“妙应禅师”。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喜生孙王昶之庆,将妙应所舍俗家田宅建造的佛寺,更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

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又加封妙应为“圆智大师”。

本寂禅师 曹洞宗盛传天下

本寂名元证,又名宗精,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长期定居并终老江西抚州。唐天复元年(901年),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曹山寺西的凤形坊,塔名“福园”。由于他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贡献甚大,因而被敕谥为“元证禅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

据成书于宋代的《高僧传·梁抚州曹山本寂传》记载:“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

根据这段记载,黄宗精虽然自小接受儒学教育,但道性天发,对佛教心仪已久。19岁时决定出家为僧,黄宗精选在灵石山翠石院落发为僧,取法号本寂,师从元修和尚修习密宗6年。本寂在25岁时受具足戒后,转为修习禅宗。本寂出闽后,到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传。唐咸通十一年(870),拜别良价,先到广东曲江曹溪参拜禅宗六祖惠能塔,再到江西吉水,应僧众请求,开堂说法。因时局动乱,来到宜黄县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城南乡陈坊胥家排)修持,当地居士王若一,舍何王观让其住持。后因观堂扩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将观改名为曹山寺。

本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门禅风。本寂在宣扬禅宗思想的同时,将玄学、儒学糅合在一起,用阴阳爻象解释五种君臣变化状态,用说禅的方式宣传儒家君臣之道。用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作为僧徒检验自己的修炼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浅的标准,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当时南平王钟传曾多次请他去洪州弘法,本寂均未应邀。而来曹山寺参禅者,都散布于海内外。他和良价所宣传的“五位君臣论”成了曹洞宗的禅学,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

本寂在曹山弘禅接化三十年来,法席大兴,学者荟萃,嗣法弟子杰出者十四人,门人不计其数,而趋集于其座下参禅的十方僧侣,常年“冬夏盈千二百三百”,大振良价的洞上宗风,形成一大新兴的宗派。后世合取其师徒二人住以传禅的二山之名称为“曹洞宗”,其法裔广泛盛传天下禅门。

曹洞宗的影响很广泛,其弟子很多成为名僧,全国各地的显山名寺都有其弟子弘扬曹洞宗禅法。抚州刺史危全讽曾延请其弟子匡仁禅师至金溪疏山寺弘法,使疏山寺成为曹洞宗的又一传教基地。日本僧瓦室能光,向良价学禅法30年,朝鲜僧利严亦向本寂再传弟子学禅法。13世纪初期,日本僧通元将曹洞宗法传入日本,开创日本的佛教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信徒约有1000万人。朝鲜、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纵观禅宗史上,一个家庭仅有两个兄弟,双双出家,并先后证悟得道成为一代高僧,也仅有莆阳黄氏家族的黄文矩、黄宗精兄弟,这是禅宗史上的异数,也是莆阳黄氏家族的一份荣耀。

来源:福建日报;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版次/[12]--莆田观察·文化—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报道(1);原标题/同胞兄弟,共证大道;林爱玲文/图;编辑/厅办公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