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仙游佛雕漫漫产业路
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时间:2018-06-27 08:50
 

 

【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摘编(2)】

一把刀雕出一个产业

——探访仙游佛雕漫漫产业路

据福建日报莆田观察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文 通讯员 甄岩\图):端午前,位于仙游县郊尾镇的循环经济区内,一块全新的地块正被开发,这里在建的是工艺文化城二期工程。而在此前,占地1 1 0亩的一期工程已见全貌,白墙蓝瓦的规模化店面即将迎来330多家单位及个人工作室入驻,来自莆田、惠安、厦门、福州以及江西等地。未来,这里将是佛教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集艺术品生产加工、展览展示、市场销售和旅游购物专业园区于一体。

截至去年底,仙游工艺美术产业拥有规模企业177家,累计完成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1 1.7%;累计创税41 07万元,同比增长9.5%。仙游佛教造像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细分工艺,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老艺人在雕刻佛像

佛雕刻刻出彩

“仙游佛教造像已有较长历史,但早期的体量不大,而且多为室内神坛或供奉之物,后来随着人才的增加和科技进步,规模越做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从室内到室外,从室外走向高山之巅。”近日,仙游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兼佛教艺术品专业委员会主任林洪荣介绍说,这不只是佛教造像体量的扩大,更是艺术领域的拓展,目前已经涵盖古建筑、木雕、泥雕、铜雕、石雕等十多种品类。

仙游,在当地人的心中,是神仙神游的地方。这里自古是佛教圣地,传道多,寺院林立,雕刻神像的艺人自然应运而生。

从安徽九华山99米高的地藏菩萨设计与制作模型开始,林洪荣作为一名手艺人,其代表作品还有52米高的不丹大佛、20米高的尼泊尔释迦牟尼佛、美国地藏王菩萨等。这些佛像层次分明,生动传神,气魄宏伟,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受当地信众的喜爱。而艺泰工艺这个家族企业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生产大量的作品销往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这让仙游佛像雕塑产业,在莆仙境内,乃至世界范围,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蔡玉仁的雕刻生涯萌芽于小学时期,几个钉子加一把锤子就能在砖块上刻出花来。“以前,不管多远的地方,路有多差,人家希望我帮忙开工的,我都去。市场是要有人进入的。大家一点点的努力,才有可能形成今天的产业。”他的刻苦和天赋使得他可以胜任诸多大型佛像的雕刻工作。前些年,他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33尊观音的设计制作,这在当时,几乎无人可及。“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抽点时间,漫无天际地在自己脑中进行创造构想。最近,我在塑造妈祖,加上了现代化的装饰。我喜欢现代感强一些的,创造性多一点的艺术品。”蔡玉仁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工艺大师,这些响当当的荣誉,仙游有之;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等工艺美术大奖,仙游有之。大多数的佛像雕塑艺人,他们取得的荣誉可能多躺在角落里,荣誉是暂时的,是一种肯定,鞭策自己努力。“几乎所有的艺术巨匠都将艺术融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舍弃许多东西。每个有志于此的人,都要经过漫长而痛苦的修行旅程。”林洪荣坚定地说。

林申水雕刻的脸谱有自己的一番风味

手艺人树德艺

今年,43岁的林申水正好踏入他从业的第30年。他的“阿胖”木雕在仙游大济镇琳琅满目的木雕街上十分显眼。“阿胖”根雕作品在方圆几十里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根雕,讲究“巧借天然”,重在取巧。运用根材特有的结构,因势造型,因形赋意。“我曾经对着一块木头,想了近八个月,就想着如何在这块好木头上雕出点东西来。”林申水说。构思是一件根雕作品的最初环节,接着打坯、修光、开脸、打磨,最后配上底座。对于铺天盖地的微商的冲击,林申水摇摇头,“机器雕出来的,硬巴巴的,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出自手工的,则灵活生动得多”。

龙华镇的林洪荣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算是这个行业的高龄人。“鉴前人之见,学古人之长,用现代技艺传承未来”是他的艺术理念,从中也可洞见这个民间工艺美术师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林洪荣说,40年来,自己还没有一件作品是感觉非常满意的,往往是今天做着还不错,明天就看出其中的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雕塑作品的优良,历史会见证,时间会说话。在这个时代,“做不好雕塑说不过去,我们要比老祖宗做得更好。因为现在的条件更便利。”林洪荣说,对未来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要在有限的一点点时间里,将拉丝燃成一片夕阳红”。

仙游佛像雕刻的手艺人注重自己手艺的锻造,同时不忘学习与借鉴。学海无涯。深入经藏,方有智慧如海。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发现,连小孩都可成为自己的老师。佛雕行业里,最好的作品也有不足的地方,最差的作品也有好的地方。相互借鉴学习,不停下创新的步伐,才有手艺人共同分大蛋糕的机会。

木雕也是仙游佛雕的一大工艺种类。张为民在这个行业已摸索了三十余载。他的爷爷,将手艺传承给他的父亲,而他又不负众望接过父亲手中的棒子。他说兴趣远重于天赋,自己感兴趣的,心甘情愿地埋头苦干去学。

这些年,国内外收藏艺术品的,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关键是买家需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前几年开始,红木艺术品的市场萎缩,怎样转型难倒了很多商家。张为民和弟弟一起经营的兴泰工艺,就根据市场情况,加入科技元素,如电脑雕刻、3D打印等,进行批量化生产,守好他的家族企业。每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些许的变化,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我现在追求的是将观音的脸做得更和善些,装饰上更强调她的华丽富贵。”张为民说,但这同时对工艺的精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阿胖”木雕作品

产业链锁何方

这是一个抱团的时代。建立一个园区,整合区域资源,做成艺术产业链是产业的正常出路。仙游目前已逐步形成“一街四走廊、一园六个城”的发展平台,工艺美术原辅材料市场、工艺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及物流配送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延伸产业链意味着大家有互补,不会同质化竞争。“我们召集全国有志于研究突破佛具市场的人士,聚集于此,协力提高仙游的艺雕水准。每个人做一个环节,艺术这个产业链就运行得开。”仙游县佛教文化艺术品产业协会会长刘清山说。

仙游县佛教文化艺术品产业协会(筹)位于郊尾。这个地理位置对于雕塑行业而言,可谓“金三角”,它距离“世界石雕之乡”惠安县30公里、莆田市区25公里、仙游县城20公里。入驻这个协会则有比较严格的门槛,“我们对有意入驻的艺术家单位进行甄别,公司也好,个人也好,首先必须是手艺人出身才行,符合标准的对象才考虑进行合作”。协会希望集中国家、省级工艺大师及企业的精品,打造一个世界级艺术精品集中地。

过去的经验里,艺术产业通常依靠大型展览广而告之,实现高额交易量,或者消费者自身通过电商等网络平台进行采购。但这两者的弊端在于,佛像雕塑一类的产品经过长途的运输,往往容易损坏;而消费者通过网络采购被骗的例子层出不穷。“我们想让消费者来到这里,在采购到实打实的产品的同时,也认识到这里是一个民间高手的集中地。”刘清山这样认为。虽说艺术无价,但提供一个相对透明的艺术品市场给大众,让大众清楚地知道毛料的价值、大师的价值,让他们感觉到所购的物品确实物有所值,这是创办这个园区的初心。同时,在一站式的产品背后,提供相当有力的保障,让园区成为大家口中的“信用单位”。

从民间的个人作品走向工作室、展厅,仙游的雕塑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但是要接着走上产业化,必将面对资金、平台、传承等各方面的问题。个人的雕塑展厅如何凝聚合力、政策冲击下如何完成转型、销售渠道如何拓宽、电商平台如何规范、政企如何互动、融合创新,这不是仅靠一个仙游县佛教文化艺术品产业协会就能完善的。

在仙游县佛教文化艺术品产业协会的诸多成员看来,仙游出了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他已走向世界,他们希望自己的佛具也能销往全世界,让仙游不仅出“大师”,也出“工匠”。

记者手记

老手艺需要新力量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不论是传统产业或是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往往来源于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在走访这些民间手艺人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们大都已成为佛雕甚至艺术雕刻行业的中坚人物。如今,他们中已少有人拿起刀从头雕刻一件完整的作品,更多的,是在开脸或者某个线条上助力,其余的留待徒弟或者工人完成。创造力或许还有,但这种力不一定从心。

而在艺术产业里,但凡跟年轻人有关的艺术品领域大多发展得比较快,跟年纪大的人相关的艺术产业则比较低迷。

这是一个注重创意的时代,也是一个尊重手艺的时代,但创意也好,手艺也罢,如果没有形成产业,或许就不能让大众透过这些产品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而如何让年轻一代有效地接力上一代辛苦遗留下来的手艺,同时发挥创造力,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古建筑雕刻中感悟人生至理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俞靓/文  通讯员 甄岩/图

近日,记者走进仙游县郊尾镇的腾鸿工艺厂,眼球一下子被一座三层的古建筑吸引住。这座名为“复兴阁”的建筑,从设计到雕刻完成,时间跨度长达12年,先后有300余人参与建设,汇集了南北派的古建筑大师。

《仙溪县志》中有载,唐代,佛教就已经开始在仙游传播,当时仙游境内寺庙林立,“僧乡佛国”闻名遐迩。寺院庙宇的栋梁、屋椽、门楣就开始植入了雕刻艺术。特别是木雕佛像造型简练,刀法娴熟,线条流畅,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而眼前的这座建筑,鲜明的榫卯结构上,尽显大师雕刻的风骚本领。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四周的雕刻蕴含3万多个故事,多是妈祖事迹或古代吉祥的故事,各式各样的图腾,无不显示出雕刻技艺的精湛。

腾鸿工艺厂董事长刘清山是这个大工程的技术总监。作为一名从事雕刻事业20余年的手艺人,刘清山庆幸自己投入到这个行业,并经过时间的沉淀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他说无论是寺院的古建筑部分,或是佛像雕塑,都给予他宝贵的财富。相对普通人,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寺院里的高僧和承建的大企业家,德高望重之辈的德行无形中影响了他。

刘清山说,过去的老艺人认定艺术无价,肯投入时间钻研自己的作品,如今的人却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利益上,眼界窄了,手艺也丢了。“我努力当一名老怪艺人,向那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人生贵在学习,艺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刘清山说,这是自己这么多年从事古建筑雕刻的收获。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文化;发布时间/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原标题/探访仙游佛雕漫漫产业路;版次/第32期4版;文/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俞靓;图/通讯员甄岩;编辑/厅办公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