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领导,推进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一是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社区“两委”班子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为抓手,建立健全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结合社区实际,及时制订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开展“为民、惠民、富民”、“安民、育民、乐民”、“我为社区出点子”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对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行全面部署,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为增强社区各族干部群众民族团结意识,党总支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团结进步和谐发展”主题,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以理论政策学习为重点,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观看电教片、分组讨论、写心得等方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学习教育活动,做到政策理论一起学、一起讲。党总支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与开展“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动相结合,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树立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利用“六五”普法、“四下社区”活动等形式,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
二、多措并举,打造创建活动特色载体
一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社区蹴球队、射驽队、高脚竞速队参加过省四届、五届、六届民运会,其中2011年参加第七届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共有18名运动员参加,取得了14个奖项。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社区每年拨出40多万专款资助办学,对新录取的大学生进行奖励奖学,2005年至今社区共有本科、大专生近226名,少数民族占92%。社区内现有一所钟宅民族小学,10所私立幼儿园,基本满足了需求。三是传承民族文化事业。对有六百年历史的畲族历史、文化、宗教和古建筑开展调查保护工作,积极修缮钟氏祖祠、澜海宫(观音庙)、妈祖庙、相公庙(保安殿)、王公庙和土地公庙等六间古祠堂。为保存好畲族在厦600多年来的民俗文化,还组建了“厦门市湖里区送王船造王船技艺传习中心”,以古老的方式传承老一辈的文化技艺。还与厦门大学中文系、厦门国源房地产公司合作,对畲族历史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编写了钟宅丛书——《钟宅大厝》。四是加强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2009年在社区钟宅民族小学礼堂内海峡两岸共同举办了一场以“相约海西,共话和谐”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西岸少数民族丰收节联谊会,厦门钟宅畲族社区与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签订“建立联系合作关系及加强文化交流”意向书,加强闽台两地民族村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五是构建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近两年来投入60多万元对环境、道路等进行全面整治、修缮,推动了居民健康,提高了居民文明理念。六是加大帮扶支援力度。2009年以来共为灾区人民捐款21万多元,为社区困难家庭捐款4万多元。资助宁夏希望小学5万元,西藏米林县林芝地区10万元支边款,资助福建霞浦县一民族村6万余元用于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及资助霞浦县白露坑民族小学整修校舍、善教学设施,并协调厦门天地公司,长期对口帮扶该校特困学生。七是深入开展创文明安全社区活动。针对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社区推行“网格化分片包干”工作责任制,把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社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开展群防群治,辖区内的各类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建立矛盾排查和人民调解机制,协助派出所破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等,消除治安不安全隐患,有效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突发事件所引起的民事纠纷,避免了集体上访、维护了社区社会稳定。
三、致力发展,提升创建活动目标定位
一是紧抓重点项目推进经济增长。社区紧紧盯住为畲民谋福利这一创建总目标,针对“村改居”特点,把完成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征地工作当成社区的中心任务。社区两委班子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手,认真组织,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共深入居民家中做思想工作20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8万余份,出色完成了各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工作。有力保障了区储备用地、五缘湾商业区、高新技术园区、环湖里大道、钟宅湾内湖整治等1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拆迁安置方面,则充分征求意见,尽量按照畲民的意愿确定改造建设方案,计划建设安置畲族民众的高标准住宅小区——“钟宅新家园”,建成后可为钟宅原村民每户提供一套居住用房,一套用于出租的公寓和人均10平方米的商业店面,为畲民日后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硬件。后续发展方面,为更好的保障居民的生活出路,社区积极争取向政府申请集体发展用地2万多平、集体用地5万多平,以股份形式参股投资收益,将筹划建成包括商业、酒楼、写字楼等在内的城市综合体,共需投入资金8.12亿元,预计每年可为社区居民带来4500万元的经济效益。集体资产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现有总资产574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750多万元、货币资金2990万元,可以有力保障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投入。二是紧抓居民就业社保提升生活品质。就业培训方面,社区采用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以企业为依托开办培训班,2009年来,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00人。协助社区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49人。社会保障方面,为鼓励失地失海人员参加社保,社区从有限的财政中专门拨出经费,为每位参保人补贴8000元,加上上级至少每人补贴5000元,大大提高了居民投保的积极性,共有944名社区居民符合参与“土地换社保(失地农民参保)”的条件,参保率高达98%。参保人按缴纳的金额分为两档,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纳每月可领取486元,按社平工资缴纳的可领取784元,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失海人员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障方面,做好全民医保工作,对符合“全民医保”参保条件的老年人,实行三年保费补贴,并做好上门服务工作,共有2420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区获得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厦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