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团结为引领
穆云畲族乡地处福安市西部,面积116.8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人,其中畲族行政村16个、回族村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38%。长期以来,穆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宁德市、福安市各项民族宗教政策,以建设“白云山下、最美畲乡”为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畲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加快畲乡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基础。2016年穆云畲族乡获得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一、抓机制创新,夯实组织保障。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创建活动方案,探索创新“2345
二、抓农旅结合,促进民族村发展。一是做优农业品牌。发展壮大水蜜桃、刺葡萄特色产业,成立水蜜桃、刺葡萄种植精准扶贫示范社,积极“送产业、送技术”下乡,联合福安市农业局等部门累计开展24期农技培训,引导群众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穆阳水蜜桃、溪塔刺葡萄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乡水蜜桃种植面积达9400亩,刺葡萄种植面积8600亩,年总产值超3亿元。水蜜桃、刺葡萄逐步成为畲民勤劳致富的支柱性产业,2016年农业总产值达6.79亿元,比增16.27%;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00元。二是做美风情旅游。挖掘“畲、古、红”等民族文化特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编制《穆云畲族乡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民族工作与特色产业、畲族文化、古村落保护等活动结合,在桃花节、刺葡萄采摘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及旅游旺季,开展“学畲语、唱畲歌”、畲族婚俗体验、畲族传统祈福表演等活动,在洋坪村三启文化体验基地开设制作糍粑、畲族乌米饭、菅粽等体验项目,丰富了游客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宣传我乡畲族风情。创建以溪塔、虎头为核心的国家3A级景区穆云畲族乡生态旅游区,全力申报创建桃源畲乡特色小镇,畲乡文化和产业特色进一步突显,大大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三是做活美丽乡村。近五年共投入3000多万元,重点抓好美丽乡村规划、特色产业发展、业态培育等,实施白云山沿线村庄的房屋立面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及美化绿化等,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培育了溪塔、虎头、科后等10
三、抓文化建设,推进团结进步。一是开展“文化+民族团结”行动。鼓励支持民族村举办畲歌会,成功举办七届畲乡桃花节、八届刺葡萄采摘节,把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教育与传统民族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支持畲族歌曲语言、服饰美食、畲族银饰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群众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积极推进畲族文化进校园,注重畲语、畲族武术、畲族舞蹈教学,开展畲族文化知识竞赛、畲族剪纸等活动,形成畲族特色教育,为畲族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先后支持科后等8个村建设畲族文化活动中心,黄儒村建设回族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综合文化站——穆云畲族乡综合文化站,成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穆云畲族乡服务点,实现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三是丰富文化活动载体。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企业、乡镇、学校,在民族村、穆云中心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加强“畲韵穆云”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线上平台和宣传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线下宣传,强化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畲、汉、回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推进《穆云畲族乡志》入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成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推进的10
四、抓政策落实,实现共享成果。一是保障兜底。将创建活动与促发展、惠民生相结合,注重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扶持,将民族经费优先用于完善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上。出台产业扶贫、教育奖励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教育扶助金200多万元,实施中小学就餐营养补贴、金秋助学活动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多给予1000元资助等惠民举措,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重度残疾人困难补助、农村五保、低保、新农合和新农保等制度,重点向少数民族群众倾斜,扩大少数民族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新农合参合率,在桥溪、桂林等村建设穆云幸福园和敬老院,为50多名畲汉孤寡老人安享晚年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推进造福搬迁工程。把引导畲民“下山”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主要举措,先后搬迁1043户4172人,整点搬迁3个畲族行政村、1个回族行政村、42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