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坚持不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宁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暨城市民族工作经验总结
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时间:2017-11-07 11:28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坚持不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宁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暨城市民族工作经验总结

 

宁德是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以畲族为主的宁德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发展相对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曾指出,“畲族多居住在山高偏远的地方,生活比较贫困。民族工作是我们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致力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是我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他始终把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加快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扶持畲族群众摆脱贫困等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深入研究,并根据实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施,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厦门市大力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采取挂钩帮扶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抢救保护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等措施,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宁德先后三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一是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察内容,定期不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汇报,并结合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无会周”“驻村三昼夜”等活动,深入民族乡村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帮促发展。同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项目、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社会事业、挂钩帮扶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更多倾斜、更大支持。“十二五”以来,民族乡村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

二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批示精神,在制定“六个百分之百”挂钩帮扶制度(百分百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下派第一书记包重点村、社会力量包重点户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两挂钩”(市领导挂钩民族乡,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民族村),并推动县一级挂钩帮扶民族村“全覆盖”,加速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进程,涌现出福鼎赤溪村、霞浦东山村、福安溪塔村和虎头村等一批先进典型。一抓产业发展。依托民族乡村资源禀赋,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茶业、果蔬、食用菌、药材等种植业项目,提升自我发展能,全市民族乡村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二抓村寨建设。三个批次共开展4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结合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在打造民族乡村发展新亮点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三是条件改善。通过实施“造福工程”“五通五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全市近6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异地搬迁,所有少数民族乡村全部通电、通水、通水泥公路和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宽带,实现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全覆盖,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对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论来自哪里,不论本地外地,都一视同仁,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文化生活、子女就学等问题,促其融入城市生活。

三是突出文化繁荣发展。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习近平同志更将之形容为“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多年来,宁德市倍加珍惜这些文化瑰宝,颁布实施《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和发展畲族文化工作,完成畲族文化普查、畲族文物馆建设等“八个一”文化工程,目前全市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畲族文化项目53个、传承人77人。同时,在设立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中华畲族宫、闽东畲族博物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筹划建设宁德中华畲族文化园、霞浦县畲族风情园、福安市畲族文化交流中心等,努力为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打造优良的文化交流场所。此外,积极引导、支持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连续5年承办福建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有效增进各族人民对畲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成为闽东文化一大闪光点。

四是发扬传统促进团结。宁德有着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传统,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互相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曾赞扬宁德畲族:“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诚;第二,最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经常引用叶飞副委员长的话称赞畲族。近年来,我们把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抓宣传。把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广泛宣传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民族乡村发展进步、挂钩帮扶民族乡村情况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日常宣传工作,市电视台设立《多彩畲族》专栏,介绍畲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工作,每两周一次播出;《闽东日报》突出对民族乡村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宣传报道,大部分民族乡村都登上了报纸版面。二抓阵地。充分发挥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中华畲族宫、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等民族文化阵地的窗口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畲族歌舞团在加强畲族文化传承、歌舞创作的同时,坚持文化下乡活动,文艺演出进农村、进部队、进校园、慰问重点工程成为常态。中华畲族宫、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常年向游客免费开放、接受参观,并把青少年列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对象,在高校师生和中小学生中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两馆”年接待游客保持在10万人次以上。三抓“六进”。市直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相关的单位全部进入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按照联席会议的职责要求,在各自领域抓好民族工作。全市民族学校全部实行各族学生混合编班,在开展畲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开设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知识常识和民族团结等教育。民族乡村、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和福鼎市赤溪畲族村、福鼎市石亭社区分别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社区。民族宗教部门还深入全市各宗教场所开展法制宣传,通过组织召开季谈会、座谈会,开展政策法规学习月、宗教慈善周等形式,深化对宗教教职人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依托中华畲族宫协会、畲族企业与企业家商会等平台,开展对企业法人特别是非公企业人士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努力使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宁德市民族宗教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