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福建民族爱国故事之八|千担玉扣纸 几代畲乡红
来源:三明市民宗局、宁化县民宗局 时间:2021-07-14 17:46
    编者按:福建民族界人士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突出贡献,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故事。省民族宗教厅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在全省范围征集福建民族爱国故事。今天向大家推送第八篇《千担玉扣纸 几代畲乡红》。

 

  闽赣纸业工人游击队旧址。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是革命老区乡,位于闽赣两省三县交界处,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龙岩市长汀县山水相连,自古以来有“竹纸之乡”的美名。这里出产一种闻名遐迩的竹纸叫“千担纸”,指的是玉扣纸,被老百姓称为土纸、重纸,也叫长寿纸,是治平乡传统手工艺名品。

  烽火岁月,治平乡曾用“千担纸”支援中国革命,在红色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地纸农和纸业工人踊跃参军参战,涌现出了一批批像曾万标、赖林芝这样的革命先烈。

  1929年,红军首次途经治平(时称寺背岭),有七八个当地青年参军。隔年,这些青年返乡开展革命活动,在饱受剥削压迫的治平百姓心底点燃了革命火种。不久,红军解放了治平。

    1931年10月,长宁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随后,红四军三十六团增派部队到长宁区帮助开展工作,首先在田畲组建“闽赣纸业工人游击队”,约80人。1933年发展至480余人,后改编成红军独立营,由坪埔村村民连加义任连长。游击队在宁化、清流、连城交界区打击地方反动团匪,为保卫新生红色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连城四堡,游击队还配合江西瑞金来的红军攻打团匪,日夜奋战,靠嚼生米充饥,不少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轰轰烈烈的扩红宣传下,长宁区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涌现出了许多像彭坊乡葛凹村的江银子鼓动丈夫当红军这样的事迹。据村里的老年人回忆,长宁区600多名参军参战人员中,纸业工人200余人,绝大部分壮烈牺牲。他们中,有血战湘江时,与其他5名战友一齐跳下轿顶山山崖的曾繁益;有把长征出发时部队配发的竹筒视作生命,不忘家乡的兰发连;有参加红军,身经大小战斗上千次,解放后为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奋斗终生的空军上校赖林芝,以及一个个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宝贵生命,没有留下姓名的铁骨英魂。
    竹涛阵阵的治平畲族乡,用玉扣纸与红色革命紧紧缠绕在了一起。据介绍,长宁区共向中央苏区支援了3.6万余担土纸,苏区纸币、米票、借谷票、《红色中华》等报刊,有不少使用治平产的玉扣纸印制,各红军医院也有使用玉扣纸代作药用棉。

 

 

  宁化县纸业工会胸章。

    “玉扣纸质地细软,吸水性强,只通过石灰沤、日光漂的工艺生产,所以卫生无毒,战时药用棉数量少,确实是很好的替代品。”胡兰山说,因纸质无毒性且韧性好,当时在新加坡等地有不少人喜欢用玉扣纸卷烟。
玉扣纸因成纸洁白光润如玉,又有“扣”为旧时计量单位,故此得名。纸长138厘米,宽度61.7厘米,每担纸为七刀,每刀纸200张。书写易控墨,墨不褪色,优势明显。
    1974年10月,国家出版局还专门派人来宁化,订购治平玉扣纸。自1974年至1976年三年间,共运玉扣纸640吨进京,用以印制线装《毛泽东选集》和大字本。
    2000年以后,由于机制纸行销,手工制作的玉扣纸市场大受冲击,2003年至2008年,手工造纸业基本停工。2009年至今,唯有胡兰山一个纸寮在勉强维持。

 

      

  纸业工人调查统计表。

    随着时代更迭,传承保护玉扣纸制作工艺和挖掘玉扣纸相关红色文化,成为近年来治平畲族乡发展文旅小镇的重头戏。

2018年7月,“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3月,“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玉扣纸再现光芒。
    2020年10月,治平畲族乡被纳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革命老区的发展有了新起点。目前,治平畲族乡正积极筹建玉扣纸专题展示馆,计划建成玉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和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展示畲族历史、玉扣纸史和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纸业工会旧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